日前,教育部部署严厉打击学位论文买卖、代写行为,要求对参与购买、代写学位论文的学生给予开除学籍处分,已获学历证书、学位证书要依法予以撤销和注销。
近段时间以来,针对学术诚信建设,中央动作频频。在今年5月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由两办印发,规格之高可见一斑,从意见内容来看,措辞可谓严厉。此番教育部部署打击论文买卖、代写行为,应是对两办所发意见的具体落实。
从具体内容看,教育部对学位论文买卖、代写行为的打击力度,可谓空前,不仅要开除涉事学生的学籍、撤销和注销学历证书、学位证书,连学校、导师都要承担相应责任。可资比较的是,在2017年,教育部曾发布了新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其中也有针对学位论文管理的内容。根据规定,对存在抄袭、篡改、伪造学位论文等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或者参与代写论文、买卖论文的学生,学校可以开除学籍。这里的关键词是“可以”,换句话说,对于是否开除学籍,有商量的余地,但是,此次则删掉了“可以”,只要存在这种学术不端行为,会一刀切地“开除学籍”。
力度空前,原因无非有二:一是问题越来越严重,到了用“重典治乱”的时候;二是学术诚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对这种论文交易的行为需要给予“零容忍”。无论是基于什么样的原因,从学术规范以及社会诚信建设来说,严厉打击学位论文买卖、代写行为,都是非常必要的。正如著名科学家埃里克森所说,智力活动上的诚实创造了科学。如果一个学生在尚未走出校园之时,便开始在论文买卖上钻营,也确实很难相信,将来走出社会后,他会成为一个守信之人。
重典治乱,尤需抓住牛鼻子。此番教育部部署的“严厉打击”,一是强化了对涉事学生的惩戒。严厉的惩戒产生的是震慑力,足够的震慑力才能遏制人性的弱点,进而主动规避投机行为;二是明确了学位授予单位和导师的责任。从此前曝出的论文交易丑闻来看,相关方面的失职尤其是导师的监管不力,在某种意义上纵容了学生的论文交易行为。于此而言,教育部的部署,无疑将会产生看得见的治理成效,朝着实现“加强学术诚信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更进一步。
不过,仍要提醒的是,教育部的此番部署,更多是侧重“事后惩戒”。这种事后惩戒固然重要也必要,但这往往意味着发生了学术行为不端,涉事学生需要为此领受责罚,这可能会是他们一辈子无法抹去的痛点。
惩戒从来都不应是目标,更不是终点,于此而言,在遏制论文交易中,需要多一点源头思考。更进一步来说,需要从源头反思论文买卖、代写何以如此泛滥?论文崇拜、学术考核指标单一等都是可以想见的原因。从根源上破解这些问题,在学术诚信建设上,可能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潇湘晨报评论员 高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