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全球视野和中国人文:2018中英高等教育人文峰会学术观点集

2018-12-17 13:10 来源:互联网综合 作者:佚名

 首页   - 要闻聚焦   - 学术科研   - 内容

全球视野和中国人文:2018中英高等教育人文峰会学术观点集萃

清华新闻网12月12日电 ( 通讯员 陈湘静 摄影 苑洁 陈爱阳)12月6-7日,由中英高等人文教育联盟主办、香港中文大学承办的2018年中英高等教育人文峰会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2016年12月在沪成立,是由清华大学倡议、中英12所重要高校联合发起的国际人文学术联盟,目前盟校已达17所。联盟成立以来,已在上海、牛津两地举办过两次峰会,本次学术峰会在香港召开,以“中国与人文”为讨论主题,并得到香港政府和中英人文学界的大力支持与响应,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副主任谭铁牛、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兼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主席陈旭、英国文化协会香港总监施捷(Jeff Streeter)、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段崇智、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等出席开幕式。为期一天半的峰会设置5个主题演讲、14场专题报告,来自中英17所高校的8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古典人文传统、中国人文的全球化、人文教育的现状等主题展开了精彩的论述和交流。 

2018年中英高等教育人文峰会开幕式合影

古典与现代转换中的中国人文学

本次峰会讨论的一个核心话题是如何理解在古典和现代转换中的中国人文学,就此,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教授作了题为“善意与留白:中国哲学关于自我与他人关系的思考”的主题演讲。

王博表示,儒家以“善意”为基础,道家则以“留白”为基础。儒家将善视为人的普遍本质、并以此为原则来规范人性;而道家则更尊重万物自身的差异性和自主性。道家的这种对自然的态度,在艺术中就成为“留白”的表现手段。王博认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就处于“善意”和“留白”的平衡中,儒家和道家思想可以和世界其他地区文明对话,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思想方式。 

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作主题演讲

上海交通大学何伟文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梁元生教授、武汉大学杨华教授,相继阐发了对中国古典传统的现实价值和意义的见解。

何伟文以庄子和朗基努斯为例,比较了中国和西方的古典艺术精神,分析了看似迥然不同的思想背后潜在的共通性、互补性和差异性。梁元生则以儒家的五经阐述人文教育的五个方面,指出儒家思想蕴含的人文主义精神对我们的现代教育,特别是对人的努力和自我的提升有重大意义。杨华通过对中国古代的时分制度和计时工具的细致爬梳,提出由梳理近代话语中的偏见而重新发现传统的意义。 

上海交通大学何伟、香港中文大学梁元生、武汉大学杨华发言

中国古典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这一古典传统能够以何种形式延伸到当下,是论坛深入探讨的命题。复旦大学的葛兆光教授、清华大学的王中忱教授、北京大学的贺桂梅教授就如何看待中国文化、如何理解现代中国传统的问题作了具体的阐发。

葛兆光在主题演讲中讨论了“中国文化”的三个难题,即如何界定中国文化、如何确定其涵盖的范围,以及如何评价中国文化。他认为,现在中国的族群、领土已不同于传统汉文化中心的中国,国家内部差异很大,可以借鉴德国学者提出的“文明”和“文化”区分的概念,将文明视为后天习得的社会交往的普遍规则,而文化则是各族群与生俱来、难以改变的习惯,应该“拥抱文明,保护文化”,一方面寻求社会和国际社会的交往规则,另一方面保护自己的文化传承。 

复旦大学葛兆光作主题演讲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