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打造教育合作新起点 成就人文交流新未来

2018-12-17 11:53 来源:互联网综合 作者:佚名

7月,生机盎然的季节。第十一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贵阳盛大开幕。

来自五湖四海的新老朋友们,汇聚爽爽贵阳,在进入新一个十年的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上,共商合作大计,为打造中国-东盟教育合作新起点,成就人文交流新未来翻开崭新的一页。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自2008年起,中国教育部、外交部及贵州省政府已联合在贵州省成功举办了10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迄今为止,交流周已吸引来自中国及东盟国家的参会者15099人,参会学校及教育机构逾2800所,在交流周上成功签署1354份教育合作协议或合作备忘录。

过去10年,交流周见证了无数改革变化与发展——

由教育交流平台发展成为今天国家级人文交流平台;

由中国主导变成东盟主动全面参与;

由中国和东盟10+1合作,变成如今立足东盟、辐射全球的平台;

由近400参会人员提升至如今3000余人参会规模;

由每年4项活动充实到每年举办50个左右项目;

由一周内在贵州一个主会场举办,延伸至全年不同时段在中国和东盟多地举办的模式……

交流周规模、规格和层次不断提升,成效日益凸显,也不断为贵州教育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和东盟,双方不断利用交流周夯实睦邻友好的社会民意基础,拓展人文交流合作,不断共享交流周红利,不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数万学生流动 促进教育国际交流

过去十余年,梦想早已扬帆远航。中国与东盟,不仅建立起深厚的情谊,更架起一座教育国际交流的“丝绸之路”。

2010年第三届交流周,提出“中国-东盟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2016年第九届交流周,提出打造“中国-东盟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升级版”,目标直指2025年——达到30万人次!

就在这一年,中国到东盟留学生就超过了12万人,东盟来中国留学生超8万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交流中的助力下,跨越山与海的阻隔,去到异国求学。

不仅如此,为推动学分互认,加强教育互动,在第三届交流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印度尼西亚教育部关于教育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泰王国教育部关于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历和学位的协定》签署,从国家层面加强与东盟国家教育合作,对后续开展务实合作构建了顶层设计。

交流周还推动了中国-东盟教育部长圆桌会议每隔五年举办一次,高层磋商形成机制化运作。随着两届中国-东盟教育部长圆桌会议的成功举行,双方在搭建合作平台、双向学生流动和语言文化交流、加强师资互访、加强职教合作、通过合作办学加强人才培养、推动学分学位互认、建立质量保障体系等达成共识。 长效合作机制 推进务实交流合作

交流周平台上先后成立了多个联盟式长效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效益最大化——

中国9所理工科卓越大学联盟与东盟国家9所知名工科大学联合成立“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就课程开放、人员流动、奖学金、双学位项目、信息共享达成合作共识。

60家中国和东盟国家轨道交通类院校合作成立的“中国-东盟轨道交通教育培训联盟”,成员高校将建立轨道交通专业学历教育“立交桥”,学分互认、学历互认,探索“校—企—校”教育合作新模式。

30家“中国-东盟职业培训中心”所在高校联合成立“中国-东盟教育培训联盟”,面向东盟国家提供人才培养服务。

中国-东盟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合作交流机制倡议成立了的“中国-东盟职教合作联盟”,并发布了《中国-东盟职教合作联盟贵阳共识》,向中国和东盟职教院校提供服务。

“中国-东盟旅游教育联盟”成立,该联盟将通过旅游教育合作交流,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推进中国-东盟旅游业合作向专业化细分领域发展。

各家高校整合资源,抱团出海,不仅提升了合作品牌,更加固了协作机制,为构建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再创“辉煌十年”作出了新贡献。

在推动校际联动的同时,交流周还为中国和东盟各国知名高校校长共商务实合作搭建了平台,形成了多个校际合作共识,更加强化务实合作。

从第一届的大学校长论坛《贵阳声明》到第十届的“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校企联盟《贵阳宣言》,从中国-东盟教育一体化研讨会共识到中国-东盟教育与人才可持续发展倡议书,一份份合作共识相继推出,在促进对接、加强人才培养、深化智库合作、开展联合研究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形成了交流周“一带一路”多样化、多边多赢的局面。

开放交流平台 助力贵州融入“一带一路”

在第十届交流周开幕式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永久会址”揭牌,永久会址落户贵州,是交流周发展之必然,也是贵州打开山门办教育的必然。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