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2018-12-17 09:36 来源:互联网综合 作者:佚名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北京市于2018年10月18日在全国率先召开全市教育大会,研究部署北京市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各项任务,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京高校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他们认真交流思考,分享学习体会,结合工作实际,热议贯彻落实。本刊诚邀七位在京高校主要负责人分别围绕“以奋斗回应时代之问”“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进高校德育工作”“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是创新能力培养”“培养跨文化交流人才”“高职人才特色培养”“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等议题,畅谈北京高校如何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为指引,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等各项战略部署做实、做深、做细。

面向新使命 服务新需要 着力培养跨文化交流人才

@ 顾晓园(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

坚持“五化”办好特色大学,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二外特点的国际化办学模式。着力推进学科专业国际化,加强非通用语专业人才培养,深化特色学科国际合作共建;着力推进学者人才国际化,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强化内育、外引国际路径;着力推进学生国际化,提升中外联合培养力度,做大、做强来华留学教育;着力推进学术国际化,持续创新特色品牌学术会议,积极服务国际文化交流;着力推进服务国际化,强化特色智库服务国家和首都发展战略,建好孔子学院助推京华文化走出去,做好国际使团接待助推中外文化互信融通。坚持服务首都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着力培养跨文化交流人才。围绕首都国际交往中心建设需要,坚持外语特色院校办学初心,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着力培养“多语种复语、跨专业复合”的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着力培养既精通外语又通晓国际规则,既掌握多语种又具备专业知识的新时代跨文化交流人才,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服务首都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助推首都文化走出去。

以奋斗回应时代之问

@ 冯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曾引述1935年时任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在开学典礼时对学生的“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希望中国好吗?”这三个看似简单易答的问题,作为历史之问、时代之问和未来之问,要真正回答好,其实并不容易。因为它并不是一时的热血,而是需要毕其一生的执着信守。换句话说,这“三问”的正确答案不是喊出来的,而是持续奋斗出来的。因此,2018年以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针对学校发展的困扰与难题、师生思想存在的短板与偏差,经过系统的顶层谋划,在全校党组织、师生群体中,结合纪念改革开放40年的重要契机,通过具有明确指向性、鲜活体验性和互动参与性的各种活动,广泛开展了以“无奋斗、不青春”为主题的多层面、全方位的思想教育活动,提升广大教师立德树人的使命认知,引领广大学生励志奋斗的家国情怀。我们认为,唯有将奋斗的意识与精神状态融入学校深化改革发展的全过程,才能将这“三问”的正确答案化作京华大地上的生动实践。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罗学科(北京印刷学院校长):

作为我国高层次印刷出版传媒人才培养的行业特色院校,北京印刷学院长期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建设对学生最好的大学”的育人理念,通过“书记引航”“校长有约”“校长赠书”“校长公开课”“一封家书”等主题教育,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教育引导学生始终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围绕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构建全面培养课程体系,编写特色教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建设实习基地,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探索“分层教学、分流培养、分类成才”的个性化因材施教人才培养模式,增长学生的知识见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新时代、新征程,新气象、新作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为契机,学校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总结经验成绩,履行使命责任,围绕立德树人中心环节,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着力推进高校德育工作

@ 吕晨飞(北京建筑大学党委副书记):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