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04 07:00 来源:中国网教育频道 毛坦厂中学 /高考 /大学
本文转载自新周刊(微信号:new-weekly)
作者:曹吉利
什么考试能够照顾到所有人呢?这种疑问放在其他考试也许是适用的,但高考,毫无疑问地应当照顾到所有考生。因为越是在底层人的心里,它的分量就越重。
提起高考,人们总喜欢拉北京来当例子:把首都高度集中的名师名校和超高的录取率,作为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注脚。
然而,几天前由北京教委制定发布的《北京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不仅让享受惯了高考福利的北京人坐不住,更让全国人民心里打鼓:这些措施,有朝一日会全面推开吗?
在关乎民生的新闻面前,中国人一贯保持着很高的阅读水平。
很快,大大小小的媒体就从这份改革方案里抓出了关键字眼:原则上高考成绩占比不低于学生总成绩的60%。
那剩下40%靠什么?对于交补习费都吃力的普通老百姓来说,这可能游离在分数标准之外的40%,想想就让人心慌。
尽管北京教委的相关人士随后出面解释,这剩下的40%成绩同样需要考试,但由此引发的讨论一发不可收拾。有自媒体甚至用“击穿公平底线”这样的说法,来形容这次改革。
北京教委作出回应
从1977年以来,高考之所以能在国人心中确立难以撼动的地位,就在于它在最大程度上做到了一视同仁——上百万人,同一份试卷,以分取人。这样的机制,在我们的社会是不多见的,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
近几年,对于素质教育的呼声明显有回落的趋势,而对公平的呼吁每每能够收获大量回应。在焦虑普遍存在的当下,尽管人人都知道高考存在种种问题,但它拥有的公平性,还是具有巨大的感召力。
当一个改革有可能把阶层差异、贫富差异、地域差异完全投射到高考身上,动摇这种公平性时,蜂拥而来的反对也在意料之中。
毛坦厂中学外的家长。如果综合评价推开,这些高考工厂还怎么立足?/ 中新网
1
一改再改,谁会被抛下?
在北京教委对媒体的回应当中,“原则上不低于60%”得到更详细的解释:
“
到2020年高考,北京市将采取“两依据一参考”原则,也就是在依据语数外统一高考的成绩450分和三门等级性考试各100分之外,综合素质评价也会成为重要参考。
那么,到底什么是综合素质评价呢?教委方面进一步解释,就是对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成就、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进行考量。
至于综合评价录取,则是未来要向教育部申请的一种招生模式,这种模式将依据考试成绩、面试成绩以及综合素质评价等多个方面,组成新的选拔方式。在这种模式下,统一高考成绩占比原则上不低于总成绩的60%。
“这部分数量比较小,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还是要走统一高考录取这一渠道。”教委人士不忘在采访中安慰普通家庭脆弱的内心,强调这种录取方式还只会在有限范围开展试点,大多数考生未来的素质评价只作为分数之外的参考。可是既然有试点,是不是就有推广开来的一天?北京教委的澄清,并不能完全平息人们内心的疑惑和恐慌。
大多数普通家长不傻,他们并不是不知道一考定终身的不合理,也不是不明白用分数衡量一个人是有多片面,但他们之所以对于统一考试标准有如此执念,就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保全高考的公平性。
为此,他们宁愿牺牲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很多乐趣,宁愿让整个家庭陪同子女,忍受应试教育十余年的重压。